Ethereum 繼續以可信的中立性為優先,同時促進更高層次的創新。起初,路線圖強調以「Rollup 為中心」的方式,簡化基礎層以容納第 2 層 (L2) 的大部分活動。然而,最近的發展顯示,僅作為最低限度的共識和資料可用性層是不夠的。第 1 層 (L1) 必須增強其處理流量和活動的能力,因為 L2 解決方案最終會依賴它。這就需要更快的區塊生成速度、更低的資料成本、穩健的證明機制以及更好的互操作性。
即將進行的升級,例如 Beam Chain 共識機制的重新設計,旨在實現更快的完成度和更低的驗證器要求,提高原始吞吐量,同時強化 Ethereum 的中立性。將活動從老舊的 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(EVM) 遷移到 RISC-V 原生虛擬機器的提案,可以大幅提升驗證器的效率,同時保持向後相容性。
到 2030 年,Ethereum 以 Rollup 為中心的路線圖預計會鞏固為兩個主要方向:
1.**Aligned Rollups**:這些優先與 Ethereum 深度整合(例如,共享排序、原生驗證),以最小的信任假設利用 L1 流動性。它們受益於 Ethereum 的可複合性和安全性。
2.**性能滾動**:這些專注於吞吐量和即時使用者體驗,有時採用替代資料可用性層或集中式排序器,同時仍依賴 Ethereum 進行最終結算。
Rollup 專案正朝著這兩個極端發展,中間的解決方案可能難以與之競爭。網路效應將驅使幾個主導中心進行整合,這與集中式交易所的趨勢如出一轍。
Ethereum 的技術堆疊正在執行、結算、共識和資料可用性層面進行重大升級。主要的改進包括
- ** 執行層**:可能以基於 RISC-V 的架構取代 EVM,以獲得更高的效率和零知識證明相容性。
- ** 結算層**:導入統一、本機整合的架構 (例如 EXECUTE 預先編譯),以簡化 Rollup 驗證。
- ** 共識層**:Beam Chain 升級,以縮短最終時間、降低攤牌門檻,並加強分散性。
- ** 資料可用性層**:Proto-danksharding 和 full danksharding 可提高吞吐量,不過高效能的 Rollups 可能仍需要其他解決方案。
以太坊作為「全球總帳」的願景取決於其平衡可擴展性和風險復原能力。到 2030 年,其生態系統將可能同時支援以安全為重點的 Aligned Rollups 和吞吐量最佳化的 Performance Rollups,而中間解決方案則會隨著使用者傾向於專用平台而逐漸消失。這種雙重路徑方法可確保 Ethereum 繼續適應各種不同的應用,從機構 DeFi 到零售規模的使用個案。
*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構成任何財務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