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16z 最近發表了一篇題為「加密貨幣基金會時代的結束」的文章,重新激起了人們對基金會在加密貨幣領域所扮演角色的討論。這種曾經被理想化的治理模式現在正暴露出結構性的弱點,其威望正在迅速降低。
11 年前,Ethereum 基金會在瑞士成立,為加密貨幣專案治理樹立了早期典範。在「多鏈熱潮」期間,基金會成為第一層專案的標準,提倡去中心化、非營利地位和社區服務,成為區塊鏈治理的「黃金標準」。
然而,最近的案例突顯了日益嚴重的系統性問題。Arbitrum 基金會因為在未經 DAO 批准的情況下分配 ARB 代幣而受到反彈,而 Kujira 基金會則在槓桿操作導致清算後失去了對其金庫的控制。Ethereum 基金會也因 ETH 的銷售和被認為的低效率而招致批評。
治理方面的挑戰包括
- 不透明的決策過程
- 模糊的權力結構
- 財務控制薄弱
- 社區參與機制不足
值得注意的衝突包括 Tezos 創辦人與基金會之間長期的內部鬥爭,以及 Cardano 被指在治理事宜上將其創辦人邊緣化。
在幕後,一個專業化的「基礎架構」產業已經出現,由律師和合規顧問提供標準化的範本。批評者指出,高薪主管在沒有深入參與專案的情況下,就能行使否決權。
市場資料顯示,近幾個月來,大多數基金會主導的專案都表現不佳,儘管更廣泛的市場趨勢是造成這種模式的原因。據報導,有些前 200 大的專案正考慮放棄基金會架構,轉而採用企業模式,因為支持者認為企業模式能提供更高的效率與反應能力。
隨著監管環境的演變和行業動態的轉變,加密行業面臨有關最佳治理結構的基本問題。傳統的基金會模式可能需要進行重大調整,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相關性。